精准治理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2021-07-07 13:26:12来源: 农民日报

日前,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在京联合召开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部署启动视频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聚焦重点品种,采取精准治理模式,控源头、抓生产、盯上市、强执法、建制度,加快解决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0422AP93.jpg

  四川——

  探索“八个一”制度 管好产销主体和关键环节

  近年来,四川省始终把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作为农安工作的主攻方向之一,积极探索、多点发力,初步形成了“八个一”打法套路。

  严管“一厂一场”,在产销环节把控药品质量,推动解决药品不合格的问题。治理农产品药残超标,首先要管好农药、兽药本身。四川的做法是管好生产厂家和销售市场两方面的主体,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在农药监管方面,修订实施《四川省农药管理条例》,建立生产许可专家核查库,严格执行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四川省青神县创新农药经营“12分制”,扣完12分就取消经营资格。在兽药监管方面,全面实施兽药产品二维码追溯,持续开展兽药市场清洁行动,2020年清理注销兽药经营许可证396个。2020年以来,在农资打假等行动中,抽检了1500多批次农兽药产品,查办了274起案件。

  着力“一产一管”,在种植养殖环节管住残留,推动解决农产品产不安全的问题。抓住农产品种养殖这个环节,是解决残留超标的根本路径、治本之策。一方面,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努力做到“产出”安全。以四川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为引领,推动“五良”融合,建设了一大批部省级种植业、畜禽、水产标准化示范基地,组织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大力推广常规农药兽药使用、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模式,每年组织50多万人进行“百县千乡万户”农药使用培训,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累计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5782个。另一方面,推行网格化监管,努力做到“管住”安全。结合国家和省级监管示范县建设,在县域内以村为单元划分若干网格,将监管对象、乡镇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实行“四定”,即定职责、定任务、定区域、定考核。

  实施“一检一打”,在面上掌握药残动态,推动解决农产品残留应对不好的问题。“检”是指抽检农产品,“打”是指打击不合格农产品。四川省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省级农产品抽检制度,动态掌握全省农兽药残留情况。2020年,四川省安排省财政资金6000多万元,组织省市县农产品检测机构,开展了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飞行检查和县域监测等五项抽检,抽检样品3.7万批次,发现农残超标样品113个、兽残超标样品86个。对这些不合格样品,实行两个“100%”,一个是监督抽查的执法查处率100%,打击违法,不放过一个“漏网之鱼”;另一个是其他监测的问题查明率100%,逐个研判分析,对症下药,指导生产。

  探索“一出一入”,在产地出口加注标识,推动解决不合格农产品身份不清的问题。围绕衔接好“产地出口”和“市场入口”两个关口,与市场监管部门紧密协作,探索实施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有源可溯、有迹可循。一是农业农村部门管开具。在五类农产品的基础上,增加茶叶等开具产品品类,探索推广“合格证+追溯码+品牌Logo”的做法,全省6.7万家主体试行合格证制度,覆盖面98%以上,同时,4.4万家主体入驻国家(省级)追溯平台。二是市场监管部门管查验。探索在大型商超、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开展合格证“准入制”示范,逐批查验进入市场销售农产品的合格证,对不能提供合格证的须抽检合格后方可进入。据了解,2021年四川省每个市州将建设2个以上示范点。(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福建——

  持续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

  福建省始终秉持治理“餐桌污染”新理念,持续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实现了食品安全治理从体制到机制的创新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从治标到治本的持续深入,全省食品安全形势保持稳中向好。2020年,福建省经营环节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做法是坚持“五个严格”:

  严格市场准入。全面改造批发市场。2018年开始,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制定下发批发市场标准化改造建设验收标准,明确批发市场功能分区、检测室设置、进出管理等7大方面建设标准。到2020年底,福建全省26个重点批发市场全部改造完成,全部规范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检验设备、实现“一进口一出口”闭环管理,杜绝票证不全的食用农产品流入和流出批发市场。实施准入准出。2018年8月,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厅、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出台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制度,明确准出范围、准出条件,以及准出凭证格式、准出准入衔接要求,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准出准入脱节问题。

  严格信息追溯。2017年,福建决定开展食品安全“一品一码”信息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经营环节的全程追溯管理。通过出台一体化工作方案、制定一揽子法规制度、建立一系列标准规范、建设一通连平台系统、改造一大批批发市场、实行一元化推进机制、推行一盘棋运营模式。截至目前,已有16.12万家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注册入驻,占应注册主体99.87%;采集8.08亿条追溯数据,备案超过2137.99万种食品信息。

  严格监督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出台风险分级管理办法,开发风险分级管理系统,对福建全省43万家销售经营者全部评定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分级管理。严格监督抽检。坚持问题导向,加大食用农产品高风险品种、高风险指标、高风险区域、高风险企业抽检力度。严格问题处置。对不合格食用农产品严格追溯来源、追查流向,公开抽检、核查、处罚信息,倒逼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2020年,福建省食品抽检达每千人6.85批次。2020年以来,共监督抽检食用农产品94920批次,合格率为98.24%,不合格产品已全部组织核查处置,共罚没1062.40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89起。

  严格风险排查。2018年以来,福建省连续组织开展食用农产品经营环节风险排查整治,通过走访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收集行业“潜规则”和可能存在的违规问题,建立风险清单,及时深入排查整治。近年以来,排查处置了豆芽违规添加甲硝唑、环丙沙星,青橄榄、青枣添加甜味剂等一批风险隐患。

  严格违法查处。组织开展落实“四个最严”专项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查处民生领域案件“铁拳”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对违法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2020年以来,共查办食用农产品案件1778件,罚没3290.84万元。

  河南——

  强化部门协作 专项整治“瘦肉精”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强化措施,深入推进“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遏制了非法添加使用“瘦肉精”的行为。

  压实各方责任,健全共管机制。一是压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制定“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二是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建立“瘦肉精”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分兵把守、协调配合”的监管机制。每年将“瘦肉精”专项整治列入省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要点,强化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考核。三是压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清单,发放“质量安全告知书”、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实行投诉举报制和“黑名单”制,督促指导依法依规生产经营。

  实施全程监管,严把重点关口。河南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做好饲料、养殖、贩运、屠宰全过程日常监管、监督巡查的基础上,重点把住“出栏”、“屠宰”两个关口,同步实施检疫与“瘦肉精”检测。对出栏活畜按2%比例实施批批抽检。对入场屠宰活畜严格查证验物,严格检查屠宰企业“瘦肉精”检测合格记录凭证,并按2%的比例在线监督抽检。

  聚焦薄弱环节,着力破解难题。一是针对违法行为取证难,农业畜牧部门与公检法部门会商,建立了饲料添加物、注射物“瘦肉精”检测认定标准,实行涉案物品24小时“快检、快报”,及时有效锁定证据。二是针对牛羊肉屠宰监管难,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与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河南省民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牛羊家禽屠宰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引导实行牛羊“集中屠宰、集中检疫”。针对屠宰散户,由各级民族事务管理部门规范引导牛羊屠宰户、屠宰人员开展“瘦肉精”自检并申报检检疫。三是针对收购贩运追溯难,上线运行“河南省畜禽屠宰管理系统”,与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无缝对接,做到省内活畜从养殖场到屠宰场点对点运输,确保畜禽及其产品来源可追溯,责任可追究。

  严格执法办案,形成有效震慑。把“瘦肉精”违法问题,作为农业执法重点,严查严办。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与河南省公安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的意见》,建立行刑衔接机制,做到符合条件尽数移交,有效提升了打击力度,“瘦肉精”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浙江——

  开展专业执法 精准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近年来,浙江省公安机关主动担当、充分履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劣农药兽药和使用禁限农药兽药等犯罪,为保障全省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积极贡献公安力量。据统计,去年以来,全省共破获涉食用农产品案件320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50余人,总涉案价值超过2亿元,台州刘某等人特大制售伪劣农药案入选全国公安机关保障粮食安全十大典型案例予以发布。

  坚持政治引领,打好主动战。浙江省公安厅党委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推动各地持续加大对食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在浙江省政府将食品安全作为重点事项纳入平安考核的基础上,省厅将食品犯罪打击工作列入对各市公安综合实绩评估。省厅组建食药环知侦查总队,推动各地成立专业队伍,全省专业打击力量由之前不足200人增至800余人,强化以专业警种应对食品犯罪职业化的变化趋势。

  坚持情报智导,打好精准战。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的情报导侦现代警务机制,省厅统筹情报资源,开展主题集中研判,形成批量线索交办各地统一收网,各市、县公安机关依托大数据资源,研发数据模型,深化实战应用,同时推进实验室和人力情报建设,不断延伸情报触角。杭州开发环食药智慧采集APP,已采集农贸市场商户等信息1.5万余条,自行采样抽检食用农产品1000余批次,共发现问题线索50余条。湖州向全市110家农贸市场派驻130余名民警,建立完善农贸市场警长制。

  坚持问题导向,打好歼灭战。对可能造成区域性、行业性危害的食用农产品问题,及时组织专项性、主题式的打击行动。根据省卫健委通报的抗生素豆芽风险问题,省公安厅及时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集中打击,通过“外科手术”的穿透打击治理,对局部区域抗生素豆芽乱象形成有力震慑。2020年年底以来,结合“昆仑”专项行动,针对“双11”、双节等不同时期突出食品安全问题,先后组织开展多波次的“剑锋”统一收网行动,创新形成了主题式集约化打击犯罪新模式。

  坚持协同治理,打好合成战。全省各地密切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协作,细化完善案件移送、检测鉴定、保管处置等规范,全年移送案件数大幅上升,检验鉴定、大宗产品保管处置等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同时,建立省级公检法联席会商机制,先后就有关涉农食品检测认定、入刑标准、案件管辖等出台指导意见、备忘录,有力支撑各地办案。

  通过近年来持续严打整治,浙江省食用农产品安全形势总体不断向好。但是禁限农药、兽药在农药、饲料产品、种植养殖中违规添加、使用等食用农产品领域问题仍屡禁未绝。下一步,浙江省公安机关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结合“昆仑2021”专项行动,聚焦食用农产品问题,深入研判,从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大问题切入,组织开展“剑锋”主题集中收网统一行动,形成全省性的规模打击声势。同时,密切部门协调、强化联合共治,全力推进食用农产品整治行动顺利推进,确保取得圆满成效。

免责声明:中广国际视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