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四川春耕生产见闻

2020-04-27 15:38:59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陈健

  谷雨过后,农业大省四川春耕生产更加忙碌。在位于四川仁寿县珠嘉镇踏水村的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园区,村民们在科研人员指导下,正在玉米地里播种大豆,进行玉米、大豆间作。

  记者采访了解到,玉米、大豆间作有助于增加产量,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单纯种植玉米相比,扣除增加的生产成本,进行玉米、大豆间作,亩均可增收360元。”踏水村种粮大户王紫彬说。

  四川农业大学仁寿示范基地科研人员郭铭说,村民们采用的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这是四川农业大学探索的一项新农艺,能降低农药使用量,每亩降低25%左右;同时,大豆的根瘤菌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每亩的氮肥使用量也会降低25%左右。

  由于人多地少,崇尚精耕细作的四川农民一向有间作传统,并且很早就发现玉米和大豆能互补。然而,传统的玉米、大豆间作却存在产量低、难以实现机械化两大瓶颈。

  对此,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解决了“小株距分带同步精准播种”“分带变量喷雾”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制了适用于间作的农机。

  “如果不依靠机械,间作就会费工费时,得不偿失。”王紫彬说,现在,间作实现了机械化,减少了投入,提高了产量,在专家指导下,玉米、大豆的密度还进行了优化配置。

  不仅如此,在这个园区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的博士工作站内,一个新的现代化农业物联网中心刚刚建设完成。

  “物联网中心可以全天候实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粮食生产科学管理提供保障。”博士工作站负责人李玥说,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用途很多,比如,在农作物遇到病害的情况下,可以远程与专家进行会诊,从而更加科学地防控病害。

  许多类似这样的新科技,正在有力助推四川春耕生产。在有“天府粮仓”之称的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王伶俐一个人管理着合作社的3850亩土地。只见她拿出手机,打开一个智慧农业App,通过卫星遥感和田间小型气象站收集的农作物长势信息,就一目了然地显示在屏幕上,一个人也能轻松管理。

  新品种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在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今年拿出一部分稻田,尝试种植了94个水稻新品种,这几天正在插秧。“我每年都会拿出小块土地试种新品种,用来选出适合本地的品种。像去年有个新品种,试种发现抗性好、产量高、米质好,今年就扩大种植到了1500多亩。”王元威说。

  在十几年的种粮历程中,王元威特别注重尝试新技术,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也喜欢把新品种、新农机拿到他的田里验证。在他的库房里,放满了播种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就拿播种机来说,从最初的简易播种机,到后来的育秧播种机,再到最新的印刷播种机,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换代。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廖蔚说,四川着力在科技上增加粮食产量,将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快科技供给,更多、更好地研发适宜四川地形地貌特点和生产技术需要的粮食生产机械,同时加强土壤改良技术等研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实现粮食既增产又提质。

免责声明:中广食安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