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管理看自信中国

今年5月1日起,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施行。新《条例》对地名管理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将进一步提升地名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推进新时代地名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洛阳牡丹开出产业之花

提及牡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河南洛阳。从入食、入茶、入酒,到延伸开发出保健品、化妆品,再到牡丹瓷、牡丹画、牡丹真花等文创艺术品……经过多年培育积淀,如今的洛阳牡丹已绽放出绚丽的产业之花。

多国采取措施保护古迹遗址

今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为“遗产与气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呼吁各国强化灾害风险的管理措施,加强遗产和环境教育,同时通过开展南南合作和第三方合作,促进古迹遗址的保护。

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当前,国家文化公园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2022年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9亿元支持国家文化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国家公园等等项目。

近郊游走热还需冷思考

近期,近郊游逐渐走热,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入场。然而,不少近郊游项目出现同质明显、创新不足、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等情况。在大热的近郊游投资项目背后,还需要加点冷思考。

让博物馆的力量充分释放

博物馆是收藏、展示、传播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是历史遗产的“投影机”,也是当代文化的“发生器”。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这让我们思考,博物馆蕴藏着哪些力量?

“云”览河山:足不出户感受“诗和远方”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万名导游带你云旅游”活动在各地陆续开展,将更大程度鼓励“云旅游”新模式。

《2021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出炉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1日讯(记者 魏金金)10日,文旅部公布《2021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 。

建设生态保护与民生共赢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

2021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领导人峰会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由此拉开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序幕。

谋变思变,抓住旅游业新商机

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近郊游等短距离出行被很多市民提上了日程,露营受到了大家的偏爱。支着折叠桌、缠着小串灯、撑起复古天幕,既优雅,又惬意。

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

“补偿式出游”蓄势待发

2022年五一假期临近,广州在上周成功“摘星”,各防控区域逐步解封,市民翘首以盼的小长假“撒欢游”正式回归!

当广府庙会遇上“元宇宙”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又将“元宇宙”概念应用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首次举办“广府庙会元宇宙”,通过非接触方式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以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江西借助红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神山村是井冈山市最偏远的贫困村。如今,神山村变身“网红”乡村旅游点,这是江西革命老区绘就民生新画卷的生动实践。

文化产业:为振兴路上的乡村留住乡愁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业、数字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项目和金融支持等多项政策举措。

让文旅市场主体“青山常在”

近期,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一批纾困政策相继出台,一揽子具体帮扶举措落地有声,为文旅业送来缕缕春风。各相关部门在确保各项惠企纾困政策落地上扎实开展工作,确保我省文旅市场主体“青山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