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更令我感到高兴的了” | 胡亚美

2025-11-24 11:31:50来源: 中广网

编者按


20世纪中前期,白血病被称为“不治之症”,而今,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局面已彻底被改写。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已成为80%以上可治愈的疾病。这离不开我国医学科学家们的坚持和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儿科血液学专家胡亚美,在20世纪70年代末率先开展了儿童白血病治疗和研究工作,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了五年无病存活率,挽救了无数危重病儿的生命。


图片

空白领域的艰难起步


1947年,胡亚美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平私立儿童医院工作。20世纪70年代,她在《北京市1974—1976年儿童健康调查报告》中看到,城市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已不再是各种传染病和营养不良,主要是恶性肿瘤。在1-5岁儿童的各种死亡原因之中,恶性肿瘤占第2位;到5-15岁则跃居第1位,其中白血病,即血癌,又占恶性肿瘤的1/3,她深受触动。

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尚无治疗小儿白血病的成功经验。如果孩子得了白血病,就等于和死亡划上了等号。作为儿科医生,胡亚美认为,什么威胁孩子健康严重,她应该去攻什么!

当时中国医学界对白血病还很陌生,虽然一些医院有一些总结白血病的临床经验,但多数也只是对病因、症状及用药情况及结果作的初步归纳与介绍,并没有深入研究,能用的抗癌药物也仅有几种。可以说,临床研究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从事这项研究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即便如此,胡亚美依然决定,向血癌“宣战”!

图片

胡亚美与小患者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根据中国儿童体质制定治疗方案



面对诸多难题,1977年,胡亚美在医学家诸福棠的支持下,带领课题组的同志利用仅有的几种抗癌药物,开始了临床试验治疗。

那时,发达国家通常采用化学药物和多药联合的方法治疗白血病,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胡亚美很快发现,发达国家采用的化疗方案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儿童。因为体质的差异,中国儿童承受不了大剂量的药物,可是药物剂量不足又不能有效控制病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胡亚美千方百计与国外同行联系并索取国外研究资料,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仔细研究抗癌药物的特性,并根据中国儿童的体质情况选择药物,调整化疗药量,不断完善治疗方案,最终制定了针对中国儿童白血病的化疗方案。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儿童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1982年时,胡亚美团队已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五年无病存活率提高到50.6%,从而改变了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传统观念。

2010年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无病存活率已达80%以上,低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无病存活率达90%以上。

至今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里还收藏着1988年患儿赵艳红写给胡亚美的回信,信中写道:“血液组的叔叔阿姨又给了我第二次的生命,我像花朵一样重见阳光!向胡阿姨和血液组的叔叔阿姨敬礼!” 

图片

患儿赵艳红给胡亚美的信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胡亚美对儿童的关爱,不仅仅在医疗救治上。她视患儿如己出,当白血病患儿生活出现困难时,她就用自己的工资来资助患儿,为这些孩子奔走疾呼。1996年,胡亚美还把她荣获的“诸福棠奖”奖金共15000元全数捐给了儿童白血病基金会。每当医院举办联欢会的时候,胡亚美都会被孩子簇拥着,她说,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图片

胡亚美与小患者共度中秋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胡亚美在儿科医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曾任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她一生严于律己,坚持“正人先正己,责人先责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患儿。



科学家说

曾经有人问胡亚美,什么时候最快乐?她笑着说:“我最快乐的时刻,就是经过一番紧急抢救,孩子睁开眼睛叫我一声奶奶的时候。”

孩子的健康是胡亚美一生的牵挂。她说:“没有什么比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更令我感到高兴的了。”


审核专家:刘永,北京儿童医院纪委副书记、纪检办主任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2] 胡亚美:刺向血癌的利剑.中国科学报,2016-04-25.

[3]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白血病患儿的胡奶奶——胡亚美.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01-27.

[4] 胡奶奶昨天走了 孩子们永远想您.北京晚报,2019-10-04.

[5] 中国儿童血液肿瘤学开创者胡亚美.中国科学家,2021-05-12

[6]守护天使:胡亚美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