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留学67岁再创业的中医药院士丨姚新生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方现代医学的影响,中医的发展与应用经历了曲折的路程。这条路上,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姚新生,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不但在专业上取得突出成就,更在中药产业化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他受托组建的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如今已发展成为广东省推动中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一块重要阵地。
47 岁,留学生中的“拼命三郎” 1981 年的东京大学药学部,出现了一位特殊的中国留学生。47岁的姚新生背着砖头般的黑录音机穿梭在校园里,吃饭时耳机不离耳,做实验时磁带仍在转动——这是他攻克语言关的笨办法。作为教育部公派留学生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姚新生需要攻克的不仅有日语障碍,还有他从未接触过的核磁共振仪、质谱仪等精密仪器。 虽然在国内考试时日语成绩优异,但到了日本姚新生发现他的日语不能满足日常需要,为克服语言障碍,他每天驮着砖头似的录音机学习日语,甚至在实验时也坚持收听。为抢时间,姚新生每天学习16小时,清晨 6 点就到实验室熟悉设备,晚上 11 点才离开,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有一次为追踪中药软紫草的抗炎成分,他连续三周每天只睡4小时,守在层析柱旁记录每一组洗脱数据,最终成功分离出Arnebinol等三种新成分,申请了两项日本专利。1983年,他凭借这样的拼劲,成为东京大学百年校史上首位仅用两年就获得药学博士的外国人。 1981年,姚新生在东京大学实验室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毕业时,日本公司开出远超当时国内数十倍的年薪,还承诺提供独立实验室,姚新生却一口回绝:“我是国家派来的,必须回去。”他归国时行李箱里,除了装满科研数据的笔记本和论文手稿,还有一台当时国内稀缺的计算机——那是他用节省的生活费购置的,只为给国内科研团队提供更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面对导师“留在日本能取得更高成就”的惋惜,他坚定地说:“中国的中药研究,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67岁,南下创业打通科研转化链路 2001年深秋,67岁的姚新生站在深圳清华研究院的空房间里,手中握着的5项专利是他筹备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心的全部家当。卸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职务的他,放弃安稳的退休生活南下“二次创业”,只为破解中药研究重理论轻转化的困局。 科研不能关起门来做,要让中药真正走进产业。这一直是姚新生坚持的理念。他推翻了当地惯例的开业仪式,砍掉舞龙点睛和礼仪小姐的预算,把经费全部投进设备采购。他带着团队挨个企业跑合作,面对有人质疑“院士懂市场吗?”姚新生则多次强调:搞研究,一直要坚持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为节省开支,他让研究生兼任行政助理,自己的办公室只放一张旧书桌,抽屉里常年备着泡面。 姚新生在操作液体闪烁测定仪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份坚持终见成效。2002年,姚新生带领团队成功从中药薤白中分离出抗血栓活性成分,相关专利被药企以高价收购;次年他们又为银杏叶提取物建立标准化检测方法,解决了出口欧盟的技术壁垒。2019年回访时,姚新生看着厚厚专利证书感慨万千,这个当年他从无到有搭建起来的平台,如今已经有了研发一类新药的资质。 从47岁东渡求学突破技术壁垒,到67岁南下拓荒打通科研转化链路,姚新生院士的半生轨迹,始终围绕“中药”与“报国”两个关键词展开。这份跨越半世纪的坚守,既源于他对药学领域的极致热爱,更根植于“中国中药不能落后”的家国担当。 姚新生指导研究生试验(左二)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 科学家说: 姚新生认为:“对中医的态度需要科学理性,不能在研究之前断然地肯定或否定,那是不可取的,不可妄自菲薄,亦不能妄自尊大。” 谈及67岁创业的经历,姚新生说:“中药现代化不是喊出来的,是在实验室里熬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姚新生的药学人生,澎湃新闻,2020-07-31. [2]院士校友之姚新生,中国医科大学官网,2023-11-10. [3]姚新生:潜心中药,退而不休,澎湃新闻,2025-03-13. [4]45岁学外语,49岁拿到博士学位回国,这位院士带领中药“走出去”, 全景科学家,2023-2-1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