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理论已成为中国地学研究的“思想坐标系”|张本仁
编者按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地球化学家,年近六旬仍坚持深入秦岭山区考察;他最早将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开发出基岩测量数据在解决地质和成矿问题上的多种应用;他提出的五个地球化学基本观点,构建了区域地球化学的理论框架;从教60余载,他培养了大批地学人才。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本仁——一位用毕生精力解读地球密码的科学家。
1987年,秦岭:年近六旬的野外考察 1987年的秦岭山区,一位年近六旬的学者背着沉重的矿石标本,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单位原本没有给张本仁安排野外考察任务,但他找到学生坚持要求参加:“我还没有老到走不动的程度,如果不亲临实地考察,课题从何研究?论文从何写起?” 在缺粮缺油又缺水的偏远山区,张本仁和团队渴了喝凉开水,饿了吃冷面包,太阳下山时才背着采集到的矿石返回。深夜里,他们还在微弱的灯光下观察矿石,详细记录每一个发现。 面对山区的贫瘠,张本仁暗下决心:“如果在这里能发现巨大的自然资源,就可以改变山区农民们贫穷的生活了。” 这次考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秦岭地区下地壳性质与过程的综合研究”以及地质矿产部“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秦巴地区基础地质问题和主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五年攻坚,1991年,项目组得出了“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不仅实现了区域岩石圈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构造、岩石、成矿地球化学研究有机结合,还深化了对区域岩石圈演化、构造发展、成岩成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该领域的顶级水平。该项研究被涂光炽、李廷栋等14位专家评价为“我国运用自己建立的现代化区域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全面研究区域岩石圈、区域地质构造和成矿规律的成果”。 张本仁的《秦巴地区地壳地球化学特征及造山带演化历史》手稿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从“单一找矿”到多种应用的创新跨越 20世纪80年代,张本仁在长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开创性构想:“首先将成矿的地质因素转化成为地球化学因素,进而再将成矿的地球化学因素转化为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指标和准则。” 这一构想突破了当时勘查地球化学存在的“单一找矿目标和就异常评价异常”的局限。他将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开发出基岩测量数据在解决地质和成矿问题上的多种应用。 之后在长期的科研探索中,张本仁逐步构建了自己的地学哲学思想,概括出五个地球化学基本观点:地球化学系统观点,地球系统物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观点,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与物质循环观点,历史地球化学观点,地球物质化学运动记录观点。 根据这些观点,张本仁院士在固体地球科学和应用地球化学领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构建了区域地球化学的理论框架。 张本仁在秦岭野外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培养“能力型、开创型”人才 在科研之外,张本仁同样重视人才培养。他提出应按未来地球科学发展需要和竞争要求培养能力型、开创型人才的教育理念。 他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大力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同时还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辩证唯物论,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张本仁敢于放手使用,曾让年仅23岁的在读博士生高山担任“秦巴区域地球化学研究”二级课题的负责人。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他培养了一批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大多已成为我国地学战线的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张本仁在上课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2016年11月1日,张本仁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在从事地球科学工作60年的时间里,张本仁唯实求真、严谨笃学,将自己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构建的区域地球化学框架和五个地球化学观点,为深部资源勘探和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核心方法论,为中国地学研究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思想指引,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地球科学领域。 * 科学家说: 在指导学生时,张本仁经常强调哲学思维对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性,他常说:“要从地球化学学科的特殊性来探讨哲学在其中的普遍性。” 面对成就,张本仁谦逊地说:“科学探索的道路没有止境,个人的贡献只是沧海一粟。” 参考文献: [1]地球化学拓荒者张本仁:年近六旬仍赴秦岭考察.凤凰网,2020-3-16. [2]张本仁.中国地质大学院士风采,2024-8-16. [3]张本仁.中国科学院清明节专题,2017-3-23. [4]张本仁:奋斗的情怀.中国地质大学党委宣传部,2016-10-31.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我来说两句